welcome-球速体育4名儿童进入高速公路玩耍,只为捡烟盒;一名小学生在小区翻垃圾桶,为的是搜集更多的烟盒;一名青少年因陌生人拿着烟盒便紧紧跟随……近年来,一种名为“烟卡”的玩具悄然兴起,中小学校园内外,皆可见青少年沉浸于“烟卡”游戏的身影,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集卡”成瘾。什么是“烟卡”?青少年群体为何对其如此痴迷?为进一步洞悉“烟卡”游戏的背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
“把烟盒盖的部分剪下来,再一折叠,‘烟卡’就做好了。”广西南宁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烟卡”游戏与“80后”“90后”童年时期玩的拍洋画、打圆卡颇为相似,游戏者以空掌心拍击地面,若“烟卡”能被掌风击中翻面,则被赢下。此外,还可以将烟卡叠在一起,通过拍打或者用嘴吹等方式进行游戏。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背后,却隐藏着青少年对烟草过早认知的潜在风险。
“我有一抽屉的‘烟卡’。”两个直径7厘米的圆形容器已经被烟卡填得满满的。这是两名三年级小学生的丰厚“收藏”。通过采访部分小学生,记者发现,很多孩子拥有的“烟卡”数量着实不少,这些“烟卡”大多来自父母。“我爸爸妈妈会给我烟盒,有的时候他们还会帮我和他们吸烟的朋友要烟盒。”广西北海的一名小学生告诉记者。
“这就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挺重要的。”这位小学生的父亲坦言,孩子经常会邀请朋友到家里玩“烟卡”,有时也会在小区的楼下玩。他们并未对孩子玩“烟卡”加以禁止。
而另一位家长蔡女士无奈地表示,虽然自己禁止孩子玩“烟卡”,但家里有人吸烟,无法完全杜绝,“不可能时时刻刻看着小孩,也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地方玩。”
为何“烟卡”游戏会让青少年如此着迷?部分小学生表示,只因为身边很多同学玩“烟卡”,他们便“随大流”跟着玩。有的甚至对于“烟卡”的游戏规则一知半解,但也依葫芦画瓢,学着拍“烟卡”。
“不玩好像有点不合群。”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说道。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烟卡”游戏在小学生群体一传十、十传百,已然成为青少年群体共同的话题和兴趣,满足了社交需求。
此外,“烟卡”社交属性的背后,还隐藏着流通属性。“烟卡”有真假贵贱之分。广西北海的一名小学生告诉记者,“可以通过上面有没有胶痕来判断是不是真的。”同时,“烟卡”有明显的烟味也是真“烟卡”的主要特征,那些有“经验”的小学生会通过闻烟味来判断真假。
不同品牌和类型的“烟卡”根据香烟价格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拥有数量多且等级高的“烟卡”的游戏者可优先进行游戏。不同品牌的“烟卡”还能根据稀有度和价格进行交易换算。这也成为青少年玩“烟卡”上瘾的重要原因。
心理咨询师蒋婷婷表示,孩子们好奇心重,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味道其实不亚于二手烟,应用心理学上的“熟识效应”会左右孩子的偏好,可能染上烟瘾。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肖琳也表示,接触认识众多卷烟品牌后,未成年人未来吸烟的可能性更高。
“烟卡在哪里捡最多?”“烟卡怎么折?”“烟卡稀有度排名!”一个名为“烟卡”的公众号上赫然呈现着“烟卡”相关的文章,部分文章的阅读量高达2.8万。
记者在某社交媒体上以“烟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内容数不胜数。有的展示自己拥有的“稀有卡”;有的利用社交平台进行“烟卡”交易与交换;还有的把自己捡“烟卡”的过程拍成视频。这些帖子下方往往有很多评论,评论用户的属地IP也遍布全国各地。“烟卡”在社交媒体上赚足了流量。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公益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中心执行主任李恩泽表示,互联网平台上的“烟卡”文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展现:一是展现卷烟的相关信息;二是教学类视频,教给孩子怎么叠“烟卡”;三是某些视频博主通过设计“花样”吸引孩子关注“烟卡”。这种互联网上的“烟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形成诱导,引发孩子们过早接触香烟,会进一步导致吸烟行为的发生。
“网络平台向未成年人推广‘烟卡文化’‘卷烟文化’应引起重视。”李恩泽说。
“烟卡”在互联网上远不止内容的传播,电商平台上存在着大量销售“烟卡”的现象。以“烟卡”作为关键词在多家网购平台上搜索发现,累计超2000家店铺在售卖“烟卡”,仅淘宝上搜“烟卡”,就有4000多个结果,有的销量在2万单以上。记者注意到,某些店铺会在店铺首页标注“真卡”“大量稀有绝版卡,再也不用翻垃圾桶了”“只做精品稀有卡”“烟卡比玩手机强”等引诱性标语,一些店铺的“烟卡”销量甚至超过200万单。
李恩泽表示,“烟卡”的展示与销售已违反我国相关法律。生产、展示、销售“烟卡”,诱导未成年人购买使用,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
李恩泽曾以家长身份提起诉讼,要求电商平台及销售“烟卡”的商家下架相关产品,这起案件也成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卡”危害的第一案。
然而,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烟草危害绝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努力,青少年控烟离不开全社会对烟草危害的共识。帮助青少年远离“烟卡”诱惑,需要从多方面干预,形成合力,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家长要以身作则。”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迎华表示,如果儿童的照护者吸烟,儿童在15岁前尝试吸烟的可能性会增加近70%。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不应在孩子面前吸烟,同时也要避免在家中随意放置烟盒。
有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接触并投入阅读、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通过家庭的温馨陪伴与科学引导,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且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目前,全国多地教育部门、学校发出倡议,严禁“烟卡”进入校园,并提醒家长提高警惕,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专家表示,学校对“烟卡”游戏的管理,需要疏堵结合。比如通过班会课等形式与青少年展开对话,探讨诸如“大家为何喜欢玩‘烟卡’?”“玩‘烟卡’的隐患有哪些?”以及“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将‘烟卡’改良成更适合大家的游戏?”等问题,从观念上去改变,从活动上去调整。
记者了解到,北京、安徽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开展校园周边售烟点排查清理专项行动,深入中小学校园周边可能销售“烟卡”的经营主体、场所,重点检查经营主体是否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及烟草衍生制品,以及是否存在诱导未成年人购买、使用“烟卡”等情况。
专家表示,社会各界要持续关注青少年控烟问题,积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从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严格监管互联网平台隐性烟草营销、严格控制影视剧吸烟镜头,到建设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倡导无烟文化等多方面发力,为青少年营造远离烟草的综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