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球速体育【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杨伟民】4月香港掀起两场“环保风暴”——先是4月1日起在一些地方试行垃圾收费,接着22日起实施“走塑令”,都在香港社会引起不小的争议。作为人口密度相当大的城市,香港推行新的环保政策刻不容缓,各界也在为如何合理安排推行进度、将政策详细化等方面出谋划策。
根据香港管制一次性塑料的新法例,餐馆于4月22日起禁止向外卖客户销售或提供发泡塑料餐具、塑料饮料吸管、搅拌棒、刀叉匙和塑料盘子;酒店和宾馆禁止免费供应即弃洗漱梳妆用品,禁止在房间内免费供应即弃塑料瓶装水。第二阶段预计于2025年全面实施,进一步扩大管制范围,包括对所有类型的即弃塑料餐具实行全面禁令。
“走塑令”实施后,一些餐馆已停止提供一次性餐具。有连锁快餐店贴出告示,顾客若需要餐具须额外购买,其中不锈钢餐具每包2港元,木制或竹制餐具包收取1港元。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称,香港1.8万家餐馆中,大约三成已改用环保即弃餐具,很多中小型餐馆则因成本增加仍未采用。香港奥斯酒店营运总监、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称,客人入住酒店时用得最多的牙膏牙刷,可以找到替代品,价格差距并不大;瓶装水也可以用饮水机代替,不再提供一次性拖鞋,“业界整体支持政策,因为这是潮流趋势”。
香港一些超市将透明的塑料寿司盒改为密实纸盒,变成“寿司盲盒”,引起顾客抱怨。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2022年公布的《都市固体废物报告》数据显示,港人日常生活产生的塑料垃圾量惊人,人均每年丢弃约1940件塑料餐具,全港每年弃置146亿件塑料刀叉。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曾进行测试,发现两成海盐样本检出微塑料,“显示塑料已进入人类食物链”。香港特区政府2021年下半年就管制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其他塑料产品进行公众咨询,有超过九成表达意见的市民支持立法管制。
不过在实际运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香港市民分享使用环保餐具的“惨况”:用纸匙吃糯米鸡,一舀即软;木制汤匙没有弧度喝不了汤;舀饭时羹匙柄容易断;超市将透明寿司盒改为用纸盒,变成“寿司盲盒”。不少市民表示,平日不方便携带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日后要慢慢习惯。27日多家港媒报道称,香港连日暴雨,不少商场不再派发雨伞袋,商场清洁工擦地忙个不停。
有港媒评论称,港府为响应环保实行塑料管制措施无可厚非,但不少人和饮食业界却未准备好“走塑”。有餐厅反映,近年饮食业已有不少经营压力,担心转型后的成本会上升。以吸管为例,塑料与纸价钱相差近10倍。
比“走塑”引发更大争论的是垃圾收费。港人在丢弃生活垃圾方面没有太多限制,有市民自发参与环保,把纸张、玻璃瓶、铁质物品及塑料另行收起,然后放置在环保产品回收箱内。但这只是自愿性质,加上本地环保产品回收链往往出问题,以至于效果有限。
香港垃圾收费政策早在2005年就已提出,2012年,特区政府就垃圾征费咨询公众意见,翌年公布“香港资源循环蓝图”,希望2022年实施垃圾征费。到了2021年,特区政府提出的“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条例”修订草案终于获得立法会通过,但由于社会上有反对声音,加上要预作准备,只好宣布延至去年年底实施,其后延至今年4月1日,年初又宣布延至8月1日,4月1日改为在14个场所“先行先试”。按照计划,今年8月推行的垃圾收费方案是基于“污染者自付”原则,对所有垃圾按量收费。收费模式有两种:一是按照垃圾袋容量或垃圾体积收费,二是计算重量收费。据估计,新措施实施后,一个3人家庭每月垃圾处理开支约为50港元。
香港推行垃圾收费有其背后的迫切性,香港3个堆填区预计会在未来数年饱和。港媒称,香港每天产生近3600吨的厨余,超过九成均倒往堆填区。按照香港2022年统计数字,当年都市固体废物总量为406万吨,但每天在堆填区弃置的厨余有约3302吨。香港目前共4四个设施可以处理厨余,每天共应该处理600吨。但按照环保署的数据,这4个设施每天处理的厨余只有210吨,即只占总厨余量6%,实际处理量可能更少。
实行“先行先试”后,市民反应不一。其中满乐大厦安宁楼情况理想,房协助理总监(物业管理)杨展鹏表示,居民对计划意见正面,正在适应垃圾收费措施。但深水埗一些劏房户向立法会议员申诉称,垃圾收费加重基层市民生活负担,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未解决,垃圾收费一旦全面实施,将令他们加重压力,希望延期推行。新加坡《联合早报》称,14个试点中,院舍、餐馆和政府大楼已完全转用指定袋,商场使用率约七成,但公私营住宅及“三无”(无法团、无居民组织、无聘用物业管理公司)住户参与率只有两成至五成。有网民认为,为了逃避缴费,有人可能会把垃圾丢进街上的垃圾桶,甚至把垃圾带到偏远地方弃置;有人可能把垃圾囤积在家中,或冲进厕所马桶里。还有评论称,香港实施垃圾收费的条件其实不足,因为人均居住面积狭小,不少住宅采用开放式厨房,难以将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分类堆放。
4月7日,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香港现在的经济氛围、营商环境、社会氛围都有明显改变,“先行先试”不仅要视察实际操作,也会考虑成本、盈利、参与者的感受及情绪等。27日有港媒报道称,有垃圾袋指定生产商据传已接到特区政府指示暂停生产。这些都被解读为垃圾收费有可能放弃。
立法会议员梁熙表示,干垃圾尚且可以放在家中一段时间,而湿垃圾(大多为厨余)涉及臭味、招惹虫鼠等卫生问题,所以配套是否追得上就十分重要。有议员表示,特区政府目前已生产不少指定袋,可派发给全港市民感受和试验,适应的同时增加回收配套。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称,设计垃圾收费时香港经济相当不错,但现在复苏步伐放缓,此举会增加市民经济负担。还有业者表示,街铺回收厨余更加困难,需要送到垃圾收集站中的厨余收集点,全港只有50个,政府计划增至100个,“垃圾收费的时机可能不合适”。
大湾区青年艺术与科技促进会创会会长陈承宇撰文称,私人屋苑情况复杂,屋苑的清洁费预计会增加约14%至15%,需要通过讨论和解说,让业主了解为何要增加清洁费。不过他也表示,虽然垃圾收费的实施面临困难,但作为一个高密度城市,垃圾征费是促进香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这项政策的推行可以鼓励市民减少垃圾产生和增加回收率,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垃圾收费也可以提供财政收入,用于改善垃圾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