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速体育官网明城镇古城村,白山黑水间一座静谧的村庄,这里距离吉林省磐石市城区约30公里。
一场疾风骤雨过后,古城村一派清新宜人的景象,雨滴挂在探出村舍墙外的枝丫上,在阳光照射下闪着光芒。环卫工人朱立国正骑着电动保洁车,挨家挨户收集村民门前垃圾桶里的垃圾,随后集中倾倒进村头的巨型“深埋式”垃圾桶里,最后再由市政大型清运车拉走处理。
得益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创新管理思路的实施,以及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项目的大力推进,使得磐石市方圆50公里内的所有村镇都被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美容护理”。
距离磐石市中心50公里外的吉昌镇的农村垃圾处理中心内,一座小型磁脉冲矿化垃圾处理器正高速运转。“一天能处理2吨垃圾,附近两个屯千口人的日常垃圾,靠这一台机器全搞定。”操作员孔令懿指着这个“喂不饱”的“大家伙”对记者说,“经它处理的垃圾大部分都转化成无害物质排出,剩下5%的灰渣可以还田或作为工业制砖原料。”
一台台24小时运转全年无休的垃圾处理器,日夜守护着磐石市50公里外远郊县域村舍田园的洁净与美丽。
自2017年以来,磐石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将关口前移,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在村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拿出“真金白银”,以城区为中心,按50公里运距划分区域,形成两种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
磐石市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创新实践,得到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的高度肯定,为其他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范例。
如今,磐石农村的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村容更整洁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受益者。
穿梭在古城村里的巷道中,放眼望去,青砖白墙既稳重又活泼。村民的院墙下花朵竞放,每户村民家门口摆放着两只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这里已然与城市里的小区没什么两样。
几年前的古城村,村容村貌跟现在可是大相径庭。“村民随手扔垃圾,垃圾散落的到处都是,院墙外、沟渠里、马路上……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孳生,整个村庄臭气熏天,一下雨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说起当年的村里环境,村支书高振华直摇头。
而在取柴河镇取柴河村,村民李忠波指着进村的入口处对记者说:“3年前,这片地方还是一个垃圾场,农田垃圾、施工垃圾、厨余垃圾等散乱堆积,百米外都能闻到臭气,村民都避而远之。”
没有好的卫生环境,何谈美丽乡村?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搬走村头的垃圾堆,解开农民心头上的疙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磐石市党委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农村环境治理好,一定要让农民在清洁的环境中过上体面的生活。
磐石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当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磐石”的战略举措来抓,像保护眼睛一样去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优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吉林市委书记王庭凯在调研磐石时指出,要扎实开展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域“六清”农村环境整治战就此打响,当地干部群众“咬住问题不放松”,以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在磐石市农居办、市委农委的共同推动下,全市共清理农村垃圾22973吨、清理柴草3459堆、清理粪堆2.34多万立方米、清理院落1.86万处、清理沟渠830公里、清理死角5717个……
数字是抽象的,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村头的垃圾堆没了,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清理了,河道疏浚了,一座座村舍立马亮堂了。看着干净的村子,村民们的笑脸成为这场农村垃圾攻坚战的最好褒奖。村民李忠波口中的村口垃圾场,如今经过土地平整,已被植被所覆盖,成为取柴河村漂亮的“门面”。
磐石市政府意识到,只是笼统地大包大揽清理垃圾,难免会因为时间、成本、运距等问题而难以持续下去。于是,他们开始在科学治理、模式设计上动起了脑筋。
2017年,吉林省下发了《吉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年行动计划(2017-2020)》,要求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则采取规范方式就近处理。
“经过反复调研,结合磐石市的具体实际,我们开创性地以市区为中心,以50公里为半径,50公里内外区域采取两种垃圾分类科学处理模式,可以实现治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化。”磐石市农业局副局长刘中对记者说。
“古城镇交通便利,距离市区不远,我们采取的是‘收、运、处’城乡一体化公司运作模式。村里的垃圾统一收集起来和城里的垃圾一起通过焚烧或者填埋的途径处理,农村也享受到了和城市一样的环卫待遇。”刘中说。
“收”,即村屯按照每两户配备一个保洁箱,垃圾由农户放到箱中,箱满后,由清运公司利用小车统一运到村屯垃圾收集处;“运”,即村屯垃圾收集处设地埋式环保垃圾桶,垃圾装满后再由清运公司运输车辆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厂;“处”,即市区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农村垃圾运送到此后,统一处理。
目前,磐石市农村有300个地埋式垃圾桶,近千名保洁人员,年底前可实现50公里以内村屯、河道垃圾清运项目全覆盖。
对于运距在50公里以上的,采取“就地收集、就地处理”的模式,主要依靠小型垃圾处理站来完成。这种模式主要以2000个农村人口为单元,分别建立垃圾处理站,日处理垃圾两吨左右。由清运公司负责将各户、公共场所和河道垃圾收集运输到垃圾处理站,再由处理站用小型磁脉冲矿化生活垃圾处理器进行无害化处理。
全市上下清除农村垃圾、整治人居环境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2017年,吉林市全市“六清”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综合评价通报中,磐石市取得了县(市)组一类第一名的好成绩。磐石市50公里“划”个圈、采取两种办法处理垃圾的创新模式,引得其他地方争相前来取经,而这也成为磐石农民最引以为傲的事。
“上至老人,下至学生,每家每户的村民都知道什么是垃圾科学分类。纸张、塑料瓶等垃圾要扔到可回收垃圾桶里,菜叶、果皮等垃圾则要扔到不可回收垃圾桶里。”高振华对记者说,政府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来村里给大家宣讲垃圾科学分类的知识,村民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了,“垃圾分类是宝贝,垃圾混合是垃圾”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农村垃圾治理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子”,更优化了乡村的“里子”。垃圾科学分类的知识被村民们写进了《村规民约》,人人相互监督、户户创优争先的环境卫生意识已蔚然成风,“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大家一起维护”已成为村民共识,村民的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乡风更加文明和谐。
“我们的村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交通还方便,真是越住越舒坦。”在磐石不少农村,说起如今的居住环境,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水泥马路贯通全村,铁艺栅栏整齐划一,道旁绿化郁郁葱葱……美丽乡村的景象跃然眼前。农村垃圾的有效治理给村庄换上了新貌新景,也给农民带来了好心情。
近年来,磐石市不断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和考核评比机制。首先,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缓解建设矛盾。其次,采取季节性督查、半年检查、年末考评等方式,对各乡镇街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施行奖优罚劣,推动工作常态化开展。
在加大资金投入和严格奖惩措施的同时,磐石市政府意识到,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农民是主力军,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方为治标又治本。为此,磐石市注重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积极参与《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制度的制定,激发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建立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模式,重点推广“三包三责”和“户值日”制度,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等手段,推动农村生活垃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落到实处。
乡村宜居了,产业也兴旺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磐石农村的形象气质,也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更是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恰逢周末,磐石市北国之春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里的“八里香”甜瓜香甜可口,引来了大批市民自驾前来采摘游玩。“环境变好了,市民和外地的游客来此游玩的意愿比以前更强烈了,农业观光产业园发展起来,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农业局副局长张宝旭向记者谈及垃圾治理后的新变化。
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一大批辣椒加工、中药研制、桑蚕种养、蛋鸡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磐石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财富,更是被这里良好的生态条件、友好的投资环境所吸引。
在吉林省鑫达农牧科技有限发展公司的生产基地内,记者看到,一台台崭新的辣椒、酸菜加工生产设备已安装到位,一排排仓储库房已建设完成,远处还有部分工程车正在作业……尽管尚未正式投产,但公司负责人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真是稀罕这里的环境,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有信心在磐石把企业深耕经营下去。除了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外,我们还计划近期在磐石择址再建10个农业观光园,通过三产融合助力产业兴旺。”
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方土地。在环境治理这个重大考题面前,关起门来“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是行不通的。磐石市将乡村与城市“一视同仁”,在区域生态环境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通盘规划,绝不让一个村子因为环境问题输在起跑线上。磐石建设美丽乡村,从最基本但又是最关键的农村垃圾治理环节入手,政府统一规划,引入企业合作,同时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磐石农村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不仅提升了本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更是加速了人气聚集、资金流入、产业兴旺;磐石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城乡综合治理标准逐步趋同的表现,更是社会管理观念进步的注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行走在磐石洁净的乡村小路上,但闻花香阵阵;远处起伏错落的青山,仿佛一幅山水泼墨画;黑土地里的玉米苗正奋力生长,只待秋后长成连绵的青纱帐……